欢迎来到黑龙江省文化信息网!          
  大众科技
 
      科普手册  
  ·龙江科普
  ·科普法规
  ·科普公告
  ·科普场馆
 
    龙江科普
   
首页 > 大众科技 > 科普手册 > 龙江科普    
 

龙江科技,给藏民的牛羊"换大餐"!

来源://www.harbindaily.com      发布时间:2006-12-03 00:36

  近日,西藏日喀则地区的江当县的40户藏民心里乐开了花,入冬以来,他们的牛羊每天都有高营养的新饲料吃,这是西藏的牛羊第一次吃上西藏土地上自产的青贮饲料。这批饲料就是黑龙江省科技援藏项目“日喀则市种草养畜与青贮饲料技术推广”的产物,已经初获成功的这项科研项目,将会改写西藏畜牧业的历史。为这个科研项目,省科技厅一次划拨50万资金,东北农业大学的牧草专家崔国文教授四次进藏亲自指导播种。尽管今年西藏遭遇50年不遇的大旱,在专家和当地藏民的努力下,试种获得大丰收。

  选址、准备、播种、收割,四次进藏

  为了西藏牛羊的“吃饭问题”,东北农业大学牧草专家崔国文教授先后四次进藏,手把手地教藏民,当地农户以前见都没见过的种子,在崔国文的指导下,长出了牛羊的“营养大餐”。东北农业大学的老师们都说,教授四次进藏,蜕了四层皮。

  首次进藏是在20057月,全国第二次科技援藏工作座谈会在拉萨召开。崔国文主持的“种草养畜与推广青贮饲料技术”被省科技厅选为黑龙江省第二次科技援藏的首个项目。会后,省科技厅副厅长杨延双和崔国文等一行四人奔赴日喀则地区,为试验选田。首次进藏,大家都非常不适,强烈的高原反应,让课题组成员备受“磨难”。在海拔3860的日喀则地区,就是一动不动也要气喘吁吁,专家们却要马不停蹄地走访好几个乡。在当地政府推荐的7块候选地中,专家们逐一考察,最后确定江当乡的100亩耕地为实验田。崔国文说,那次出藏后,大家都蜕了层皮,平原地带的人根本受不了那么强烈的紫外线,尽管采取了保护措施,可是大家的脸上还都是带着“高原红”回来的。

  二次进藏是在今年4月,崔国文为播种做前期准备。空运到西藏的牧草种子对于当地藏民来说可是个新鲜物,此前除了青稞他们根本没见过其他作物的种子。崔国文教授把划出的100亩实验田细细地进行了检查,对参与种植实验的40个农户逐一地走访,向他们宣传实验的目的,实验的重要性。运到西藏的种子从未在西藏种植过,能不能适应那里的气候、土壤环境都是未知数。为了不给当地农户造成损失,课题组还拿出了一部分资金补偿给这40个农户:收成全都归农户,每亩还补助200元。有了经济上的保障,农户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

  三次进藏是“五一”黄金周期间,崔国文亲自指导藏民进行播种。从翻地、播种,到首次灌溉,崔国文一点也不敢疏忽,他说:“播种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实验的成果。”在播种时,他还指导藏民对燕麦和箭舌豌豆进行了混播,这种播种方法在内地已经很普遍,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和营养价值,但在西藏,农户们还是“破天荒”第一次听说。播种过程整整七天,大家都说崔教授今年的“五一”过了一个真正的“劳动节”。

  四次进藏是在8月,已经轻车熟路的崔教授,这次进藏心情“超好”,因为从西藏传来的各种数据说明,第一年试种是成功的,他要在收割前对所有数据再进行一次准确的测量。收割结束,当地村民自发为崔国文教授做了一顿“大餐”———用牦牛肉包成的“藏饺”,这是村民过年才吃的食物。淳朴藏民用这种方式来感谢为他们带来新技术的科研专家。

  青稞地里长出藏民从未见过的“新玩艺”

  “对于参与今年实验的农户来说,这100亩地的耕种经历是前所未有的。实验田在此前只种植过一种作物———青稞,我们带去的牧草和饲料作物的种子他们从没见过。虽然想起在西藏工作的种种困难,现在还‘心有余悸’,但一想到工作的成果,就觉得一切付出都值了!”教授说。

  “小黑麦5305”是崔国文在江当乡重点试种的品种之一,这是东北农业大学自己培育出的饲草品种。在所有试种的24个品种中,“小黑麦”表现最好,亩产达到450公斤,比内地还高出50多公斤。而另一个饲草品种燕麦,最高植株达到了170厘米。燕麦是西藏牧民原来就使用的一种饲料,只是原来是野生燕麦,株高只有4050厘米。在种植燕麦时,在崔国文指导下进行的混播也让江当乡村民“大开眼界”。

  “无心插柳”饲草实验带出新项目

  黑龙江省的这次科技援藏的项目本是牧草和饲料种植,但是在实验过程中“无心插柳柳成荫”,附带着进行的食用小黑麦和11个品种的甜瓜也取得丰收。

  实验田里种植的“小黑麦”原本是用来当作饲料用的,只要刚刚开始结穗便要收割,但是崔国文留出了少量的小黑麦继续生长到麦穗成熟,没想到小黑麦所产的面粉质量非常好。由于地处高原环境,内地的作物在西藏很难生长,青稞是藏民的主要作物。但是青稞的面筋质量不好,只能用来做藏食中的“糍粑”。这次实验成功的小黑麦面粉,面筋质量比青稞要好得多,可以用来作面条、包饺子。当地政府已经决定引进这一品种进行粮食生产,如果全面推广,这将成为改变当地几千年粮食生产结构的大举措。(上接第一版)

  在援藏专家把实验种子运往西藏之时,还应当地村民的要求附带了少量甜瓜的种子,在实验田边开出一亩地专门种植。由于崔国文教授是专门进行牧草研究的,对于种瓜他也是外行,为此他带去了两本种瓜的专业书,让村民按照上面的方法种种试试。没想到,由于西藏的日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甜瓜真正名副其实,口感远远好于内地。当地政府决定明年再请种瓜专家进藏“指点”,他们要把西藏种植的甜瓜再返销内地,打出品牌。

  支援,瞄准西藏的迫切需求

  据了解,日喀则地区80%的藏民从事畜牧业,牧草对于他们的来说是关系到生计的大事。所以黑龙江省的援藏项目盯准了当地居民的迫切需求。

  崔国文教授介绍,当地畜牧业主要是依靠天然草原放牧。由于载畜量过大,当地的草原已经开始沙化。一到冬季,常常是中央要调动很多省份向西藏运送饲料救急、对于当地的牧民来说,如果遇到白灾,牛羊的牧草价格常常高于粮食价格。既要保持现有的牧业持续发展,又要逐步恢复当地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人工种植高产优质饲草并且进行饲草的科学加工调制,使饲草得到全年的均衡供应。事实上,黑龙江省的援藏项目在西藏的确备受关注,作物还在生长期间,西藏自治区副主席就亲自带队到江当乡去调研考察,日喀则地区的17个县90多名主要领导都到实验田里去参观取经。

  据了解,这些种植的牧草和饲料,对于当地的牛羊来说是非常“合口味”的。在种植过程中,有一块3亩的地由于疏于管理,被爱占便宜的村民当成了自家的牧场,他们把牛放到地里,这块地里的燕麦几乎被吃光。崔国文说:“这虽然不是一件好事,但从另一个侧面告诉我们,这种人工种植的饲料,还是合它们的胃口的。”通过今年的首次实验,专家们从24个牧草和饲料品种中,精选出6个,明年这6个品种将会推广种植500亩。同时一台4吨重的饲草加工打捆机将运往西藏。这台打捆机,是帮助当地走向牧草产业化的重要一步。加工后的饲草便于保存、运输。龙江科技,就快让种植饲草变成西藏牛羊的“主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