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黑龙江省文化信息网!          
  大众科技
 
      农业科技  
  ·行业新闻
  ·农业技术
  ·农业品种
  ·理论研究
  ·农业视频点播
 
    行业新闻
   
首页 > 大众科技 > 农业科技 > 行业新闻    
 

绥化市驱走贫穷迎小康

2008-12-16    绥化市农委

  本网讯(张春风) 1123日,青冈县民政乡公平村王振勤屯农民李凤鸣兴奋得几乎一夜未眠,第二天他就将随村里的考察团到山东寿光和大连金州等地就果菜产业发展进行取经学艺,这位当年连属于自己的住房都没有而一度租住别人家仓房的贫困户,在扶贫开发的进程中靠种菜不仅住上了宽敞明亮的铁皮房盖的大砖房,而且每年除了吃穿用度外还能节余至少两万元钱。在临出发前,他又到自己家的蔬菜棚室里去看了一眼西红柿的长势,他说,再有一个多月这一栋棚的柿子就都红了,正好赶在春节前卖,掏他个五六千没啥问题……24日一大清早,李凤鸣随考察团出发了,带着他对幸福生活和小康前景的美好憧憬……

  李凤鸣作为绥化市已经脱贫的40万农村贫困人口中的一个,他的经历集中体现了我市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从解决最基本生存需要的温饱到支持、鼓励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改善生产条件,开发当地资源,发展商品生产,形成和增强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从传统的分散救济式、“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的扶贫开发,众多的“李凤鸣”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据市扶贫开发办主任薛友介绍,绥化市的农村扶贫工作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从改革开放之初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基本上是不成体系的零散式、松散式扶贫,这一时期,没有专门的扶贫机构,也没有系统的扶贫规划;从1992年国家提出“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到本世纪初,这一时期,国务院设立的扶贫专项资金,我市根据农村贫困人口的分布和贫困程度,结合贫困地区的实际,制定了较为系统的扶贫规划,这一时期,使地处兰西、青冈、明水、望奎和肇东等土地重度盐碱化等生存条件比较恶劣的贫困地区极贫人口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2001年国家出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十年发展纲要》以来,我市开始实施“输血”与“造血”相结合、解决温饱与彻底脱贫相结合的开发式扶贫,这一时期,在市委、市政府以及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决策和领导下,全市各地坚持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科学发展的扶贫开发道路,相继采取了整村推进、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教育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部门包扶、社会参与等一系列措施,积极开展大扶贫、大开发工作,从而使全市的农村扶贫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改革开放之初,绥化市有农村贫困人口40多万,当时贫困的原因主要是农业经营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造成的,特别是人民公社的“大帮哄”严重压制和束缚了农村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加之长期以来在“三农”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以至于致使当时的农业基础设施严重落后,抗自然风险的能力极弱。体制造成的弊端就要靠体制的变革来解决问题。当时作为全国重要的大农区和商品粮基地,我市各地认真落实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各项国家关于“三农”的新政策,极大地解放和调动了农村群众特别是贫困地区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在辽阔、富饶的黑土地上,一场干群精诚团结、众志成城立志战胜贫困的攻坚战、持久战打响了。全国第三批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重点村庆安县建民乡建业村村支书董祥国回忆说,“大帮哄”时我在生产队赶马车,在车上颠簸一天才挣10个工分,5毛钱,而下地干活的有的人还挣不到一毛钱,有的干脆就不干了,等分地了,大伙都来劲儿了,像伺候自己孩子那样伺候庄稼,我记得分地当年我们屯就有不少家卖粮1000多块,那年头,1000多块是啥成色儿……

  绥化市各地在认真贯彻落实《农村扶贫开发十年发展纲要》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各个农村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在实施整村推进时,认真研究当地的资源状况、产业基础和群众意愿,使每个扶贫项目、每一项扶贫产业的确立都不仅符合了贫困村当地的实情,更符合了当地群众的意愿。据市扶贫办一位负责人介绍,到目前,经过争取我市已先后有527个贫困村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村。经过努力,已经超过三分之二的村实现脱贫。兰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全省十弱县,加快民众脱贫、财政解困始终是当地党委政府的工作主题。当地依托“中国亚麻之乡”这块金字招牌牢牢抓住亚麻产业工农关联度大、劳动力密集、创业门槛低、既富民又富县的比较优势,举全县之力建设“中国亚麻城”,探索出了一条全民做麻、全民创业、加快民众脱贫、财政解困的路子。兰西镇科研村贫困户张永楠曾经一度为找不到脱贫致富的途径而发愁,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她学习了编织亚麻汽车坐垫技术,每天坐在炕头上就能从事生产,现在她家不仅解决了温饱,而且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富户。据了解,像张永楠这样靠借助当地亚麻产业发达的优势实现脱贫或正在实现脱贫的兰西贫困户就达6万人。

  要让农村走向富裕,让农民尽快奔向小康,最终取决于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取决于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以及农村社会事务管理中的应用程度,不可能想象脱贫致富奔小康能够在大多数农民文盲、半文盲的情况下实现,那样,即使暂时脱贫也会很快返贫。因此,一直以来,绥化市各地把智力扶贫、教育扶贫和科技扶贫在整个扶贫开发工作中突出出来。在农业生产中,各地在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以及科技培训等方面不断向贫困村大力倾斜,使贫困群众能够掌握促进农业增效的技术来增加收入,自实施扶贫开发以来,全市共推广农业科技项目面积达20多万亩。青冈县芦河镇益友村和柞岗乡繁荣村都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村,同时也是玉米主产区,由于生产方式和种植技术落后,这里的产量一直很低,实施扶贫开发后,相关部门在当地贫困户中大力推广玉米保护地栽培和玉米育苗移栽等高产攻关技术,使当地玉米亩平均增产四五百斤,增效近150元。各地还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多年来省农科院绥化农科所、绥化学院等单位多次组织人员到贫困地区挂职任教,宣传普及农业技术,为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落后的生产方式,提高土地的产出率,迅速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贡献。此外,各地还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并号召、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扶贫,积极改善农村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从实施扶贫开发以来,全市贫困地区相继建起了158所村级小学,除了被确定为“希望工程”、“春蕾计划”以及“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等重点助学工程项目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社会力量的支持,其中仅不久前辞世的台湾著名企业家、台湾台塑集团董事长王永庆先生一人就捐资近1300万元,在我市建立了26所希望小学。与此同时,每年我市还有100多名成绩优秀、家庭贫困的初高中生被选入广东国华纪念中学和“宏志班”等带有慈善性质的现代化中学免费读书。农村贫困地区办学条件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贫困地区适龄孩子上学难的问题,对提高农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民的文化科学素质起到了基础作用。

  很多地方的贫困是由于当地自然条件恶劣和农业基础设施落后造成的,扶贫开发启动以来,我市注重了对贫困地区生产条件的改善。其中,肇东、明水、兰西、青冈、安达等部分贫困村处于大庆周边土地盐碱化范围内,土壤贫瘠,加之长期以来,由于掠夺性采伐,不注意保护,致使草场的碱化、退化现象日益严重。针对这种情况,我市积极争取农业开发专项资金对这些地方的土壤和草原进行改良,并于今年对全市草原进行全面禁牧,同时大力推广舍饲、圈养等现代化的畜牧养殖方式,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有力促进了全市畜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肇东市宋站镇瑞光村养牛户刘江承包了改良的2000亩草原,年实现牧草收入10万元,奶牛存栏由承包前不足10头发展到今天的35头。通过过腹转化增值,可实现养牛业收入20万元。为了抵御西部地区的干旱问题,全市自实施扶贫开发以来,共打配抗旱机电井和基本农田井400多眼,有效缓解了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用水。鉴于我市部分地方人多地少的现状,我市积极与省农垦总局通力协作,在坚持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实施移民扶贫开发。从上个世纪初开始,各地就创造条件支持、鼓励承包田少的农户到地广人稀的建三江平原和兴凯湖等地异地开发,我市农民的丰富种植经验在广袤的建三江平原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大丰收。庆安县新胜乡葛山屯多是旱田,靠种这点地农民们年吃年用都不够,在开发建三江的热潮中,这里的农民纷纷走出去,现在这个屯已经有一半人在外面承包水田,现在葛山屯人在外面承包耕地达11250多亩,预计今年卖完粮毛收入有望超过1300万元!不仅彻底脱贫,还成了远近闻名的“首富屯”。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以来,按照国家和省政府关于扶贫工作的统一部署,绥化市各地开始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把对贫困户劳动力培训转移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工作之一。先后在全市确定了各级、各类培训基地100多个,其中,兰西朝阳亚麻纺织公司、兰亚亚麻制品公司、黑龙江龙凤玉米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先后被确定为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各地制定了劳动力培训转移管理办法,坚持整合资源,全力开展培训,积极组织贫困农民转移就业。全市仅2006年以来,共培训转移贫困劳动力10万余人,年人均收入在4500元以上。劳动力转移已经成为我市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之一。由于我市在这方面的工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今年5月份全省在我市召开了贫困劳动力培训转移经验交流会。

  扶贫开发不仅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主要任务,同时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一直以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宣传力度,组织各级党政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实施定点包扶贫困乡村、各级领导干部包扶贫困户,并将其形成制度。2001年,我市组织了30个中省市直部门联系国家级重点贫困县兰西县的30个贫困村,开始了为期3年的包扶工作,当时这样大规模的“一对一”结对定向扶贫活动,在全省各地市也是少见的。各单位、部门分别发挥各自的优势解决包扶对象的生产生活方面的困难,3年中他们共投入扶贫资金1.7亿元,取得了显著效果。其中,市粮食局包扶平山镇的吉兴村,他们发挥自身的优势做大当地的生猪养殖产业,使当地早于预期一年脱贫。而绥化电业局则投资250万元消灭了所包扶村的“无电屯”。2005年,我市将这样的扶贫活动进一步扩大范围,又组织了70家中省市直部门、单位包扶设计全市各县()区的70个贫困村。这一年,全市各级各部门、党员、干部以及社会各界共为贫困村、贫困户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达3.4亿元,有力地支援了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

  绥化市革命斗争历史悠久,根据国家和省对革命老区的认定和补划,使绥化市老区村的总数达到180个,这些老区村绝大多数属于贫困村,因此,加快革命老区建设、改变老区落后面貌必然成为我市扶贫开发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我市各地的老区建设促进会紧紧依靠党委、政府的领导,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抓住重点,大力促进老区的开发建设。几年来,仅向省里申报的扶贫开发项目就达127项,目前已经落实的63项,到位资金3348.5万元,使数万名老区群众受益。

  值得一提的是,绥化市各地在开展扶贫开发工作中,积极创新扶贫模式,尊重贫困地区群众的首创精神,进一步提高了贫困村、贫困户自我发展和持续发展能力。望奎县海丰镇恭二村探索以财政扶贫资金为本金,吸纳农户自有资金入股,实行村民自愿入股,有借有还的发展生产互助扶贫新模式。互助资金采取申请权、审批权、拨付权、监督权四权分离办法,规避金融风险。通过前段时间的宣传发动组织运作,目前,这个村村民正在筹资认股,组建互助资金协会。预计在12月中旬可以正式放款实施项目。

  历经30年的不平凡历程,特别是近10年来的开发式扶贫,不仅解决了贫困地区人口的温饱问题,加快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同时,各个贫困地区的社会事业也有了长足进展。据市扶贫办提供的一份统计数字表明,截至目前,全市贫困村已相继新建村级小学158所,维修建设村级卫生室()301处,建设村级畜牧服务站291处,安装自来水近20万户,至少解决了60万贫苦人口的饮水问题。安装有线电视2万户,建设通乡通村公路近1000公里,全部实现了硬质化,基本上解决了贫困村群众上学难、看病难、出行难、饮水难以及文化生活贫乏等民生问题。另据了解,我市贫困户的居住条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相当数量的贫困户住上了砖瓦房,其中,庆安、望奎的很多贫困户还住上了标准化节能住房。今年是全省泥草房改造启动年,作为全省泥草房较多的地市,目前我市还有55.69万户农村群众生活在相对简陋的泥草房当中,占全省泥草房户的三分之一,鉴于此,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在8年内基本消灭泥草房的目标。

  物质条件的改善带来了精神生活的改变,庆安县建民乡建业村村支书董祥国对记者说,过去日子苦,感觉没盼头,一天稀里糊涂地对付过,挂锄和冬闲时候,大家伙儿没事就凑到一块起腻,现在日子见起色了,拾掇完庄稼就都出去找活干,哪年哪家都掏个万把千的,你想找人起腻都找不着!

  市扶贫办主任薛友介绍说,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现在贫困村、贫苦人口的标准以及扶贫的概念内涵都与过去有了很大区别,那时扶贫基本上是指解决温饱,而新形势下的扶贫则是如何尽快解决低收入群体增加收入的问题,新农村建设的启动,为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刚刚闭幕不久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扶贫开发工作的新的目标,会上制定发布的《决定》更是为新形势下的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政策和措施上的保障,因此,下一步绥化市扶贫开发工作将重点力促贫困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等提高,以实现协调、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