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黑龙江省文化信息网!          
 
  文化信息
 
 
 
 
 
首页 > 文化信息      
   

“嘎拉哈”游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http://mudanjiang.northeast.cn   2007-03-13 11:07:55

---我市有8个项目入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鞑子秧歌和满族东海莽式舞有望冲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晨报讯  提起非物质文化遗产,许多市民会说不知道,但提起“嘎拉哈”游戏,年龄稍大一点的人都不会陌生。在日前公布的我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我市共有“满族嘎拉哈”、“鞑子秧歌”等8个项目入选其中,入选数目在省内地市级城市中位列第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管理科学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这些由老祖宗传下来、经历了四五代人传承的民间舞蹈、民间信仰、岁时节令或游戏等,并不是以实物形式存在的,一旦消亡,其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也将随之逝去。 

    近年来,我国逐渐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抢救力度,并把2006610确立为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日。200610,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并在全市展开相关普查工作。普查中发现,满族文化、流人文化、宁古塔文化都是我们有待挖掘和保护的资源。在前不久我省进行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中,我市共有满族萨满神话、宁古塔民间文学、鞑子秧歌、满族东海莽式舞、满族萨满家祭、朝鲜族流头节、满族嘎拉哈、满族踢行头8个项目入选,其中鞑子秧歌和满族东海莽式舞还有望冲击在今年四五月份进行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选。如果能够入选,对于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的保护都有着重要意义。 

    宁安市文体局艺术研究室主任谢井田,一直从事相关的发掘、整理工作,他说,就拿“鞑子秧歌”和“满族东海莽式舞”来说,前者诞生于女真时期,其故事性的表演形式可从中了解到女真族的历史文化;后者是满族舞蹈的集大成者,通过舞蹈表现出了满族的生产、生活和狩猎等情景,再现了满族的浓郁民族特色。“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再现城市历史的‘活化石’,只是由于缺乏专项经费,以及其口头表述的传播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保护挖掘和被大众所认知。” 

    “通过保护并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恰好可以弥补我们缺少城市精神,缺乏地方特色的遗憾。我们可以利用满族的神话、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旅游经济,打响地方文化品牌,还可以通过重拾民族游戏和传统体育竞技,丰富市民生活。”市文化局副局长杨正华感叹:非物质文化遗产带给我们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财富,越是在社会发展快的时期,人们就越不应该失去原有的记忆。     

 

 
版权所有 黑龙江省图书馆
电话:0451-53969096 EMAIL:hljgxgc@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