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黑龙江省文化信息网!          
 
  文化信息
 
 
 
 
 
首页 > 文化信息      
   

从《闯关东》大戏看牡丹江地域和人文历史

http://heilongjiang.northeast.cn   2008-03-28 10:17:55

  东北网328日讯 52集电视连续剧《闯关东》从央视开播后,大东北这块土地,尤其是牡丹江流域和张广才岭及老爷岭一带这一片苍茫雄奇的自然河山,也再次从人们的记忆深处被唤醒。有资料证明,牡丹江一带,应该是闯关东者最早涉足的地方。

  从历史成因上看。牡丹江和其最大支流海浪河流域曾经是清初大东北宁古塔等处将军驻镇地,从明清战争开始,努尔哈赤不断派兵从张家口一带进入中原,抢掠马匹物资,尤其是抢掠大量汉人为他们种地,这些汉人一部分就来到宁古塔将军治所,这是汉人团体进入牡丹江流域的最早纪录。到了清光绪、咸丰两朝,政治动荡,加上山东、河北一带连续发生自然灾害,大量农民自发地流向东北。他们往往是有亲投亲,有友投友,无亲无友就投乡亲。由于牡丹江一带早就有了汉人入住,大量流民就选择了牡丹江流域。从古代交通驿路上看,当时出关进入东北的路线只有一条,就是清初八旗大军进关路线和后来回东北祭祖路线,出关后一直东行到长白山南麓,再取道北进,基本上是沿着长白山行进的。这唯一的路线,就决定了他们必走张广才岭和牡丹江流域。以牡丹江流域为中心,然后呈扇形向四处波散。

  从迁徙目的上看。关内移民最直接的目的就是选择生存。哪里最适于生存,哪里生存条件更优裕,就选择哪里定居。而牡丹江一带,至今都是人居理想之地。他们所以选择牡丹江流域,一是为了淘金,二是为了挖煤,三是为了挖棒槌(人参),四是为了采山货或定居生活。除了定居赚钱,一些有长远打算的山东人,更想在这里开创自己的事业,就像《闯关东》中的朱开山,到了后来,生存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要在大东北干一番业绩。因此,闯关东者大多都有一股子韧劲,不撞南墙不回头,撞了南墙也不回头。这种精神在今天的黑龙江人身上仍然存在。应该说,这是闯关者为我们留下的一笔最为可贵的精神财富。

  从地域物产上看。东部山区森林茂盛,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尤其盛产“黄黑”两矿,黄的是金,黑的是煤。大多闯关东者是为了淘金而来。海林市横道河子镇的七里地村,就是典型的闯关东部落,最初的几户人家就是为淘金而来,而当时的村名就叫老金沟。从七里地到威虎山林场主峰景区,长达三十多公里的采金地段,是当时东北最大的一条“老金沟”。1896年,中东铁路开工,老金沟一下子就涌入了15千多华人劳工,几乎全是闯关东者。今天的七里地村,全是闯关东者的后裔。

  除了矿藏,张广才岭和老爷岭还盛产人参、灵芝、红景天、不老草、鹿茸角、麝香等名贵中草药。当时的东部山区,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数不胜数。“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落饭锅里”,今天听来颇似童话传说,可在当年,一点也不夸张。正是牡丹江流域和张广才岭一带的丰饶物产,吸引了大量闯关东者的脚步。据不完全统计,九一八事变时,东北居民三千七百多万,而山东移民就达二千三百万之多,黑龙江东部及牡丹江一带就有三百六十多万,是大东北局部移民最多的地区之一。可以说,牡丹江是山东人的第二故乡。

  《闯关东》热播,不仅仅引发人们对那段历史的回眸,更重要的是引发了黑龙江乃至大东北与山东的亲缘关系。同时,通过这部戏,让人们深切了解了牡丹江一带的冰雪风光和山川形胜以及丰饶美丽的自然环境,因为剧中许多场境是在海林境内的威虎山影视城、雪乡双峰及海浪河畔等地取景拍摄的。今天,我们探讨《闯关东》,就是更好地了解我们的祖辈是如何在东北开荒拓业走出一条人之路的,为今天的黑龙江如何学会艰苦创业提供了思路。做为黑龙江东部山东移民重点地区的牡丹江人,也更为那段历史拥有一份自豪。

 

 
版权所有 黑龙江省图书馆
电话:0451-53969096 EMAIL:hljgxgc@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