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黑龙江省文化信息网!          
 
  文化信息
 
 
 
 
 
首页 > 文化信息      
   

毕丛良:探询哈埠历史二十载

http://heilongjiang.northeast.cn   2008-04-20 06:45:26

  东北风420日讯呼兰团山子辽代墓葬、拉林机场古民房遗址、香水河早渤海时代墓群等,无声的诉说着哈尔滨周边历史的变迁。是他,凭借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敏锐的直觉,与同事们一起使这些深埋地下千年的遗址、文物重见天日。

  在哈尔滨市的文物工作者中,46岁的毕丛良是当仁不让的专家。他参加文物工作二十一年,几乎参与了所有哈尔滨市周边的考古、发掘、保护工作。

  毕业到文物站一干就是二十一年

  1987年,毕丛良从黑龙江大学历史系毕业,当时大学生就业主要是靠学校分配。按照他的意愿,就想到学术部门研究一辈子历史。但没想到,学校推荐他去市文物管理站。听说从此要和文物打交道,毕丛良有些犹豫,当时他没有任何文物知识,想起今后的工作心里就七上八下的。老领导看出了他的顾虑,语重心长地劝他:“你不是特别喜欢历史吗?文物是历史遗留给我们的证明和线索,顺着这些蛛丝马迹,你可以还原很多历史片断和真相,这是对历史最大的贡献。”毕丛良觉得这番话特别有道理,仔细琢磨,觉得信心陡增。从此后,他一头扎进了文物资料堆,自己给自己补课、充电,很快就成为文物管理站的骨干。二十多年来,在毕丛良前后进站的大学毕业生几乎全都离开了管理站,只有他安于清贫的生活,枯燥的工作,一直工作在文物考古发掘和保护的第一线。

  凭“日”字形遗址判断辽代墓葬

  团山子墓葬的考古挖掘是毕丛良参加的第一次大型考古工作。

  1990年的秋天,市文物管理站接到呼兰团山子附近群众举报,一户人家从地下挖出一车青砖,给自己家盖了大瓦房。这个消息让管理站领导一惊,凭经验他们判断肯定有文物遗址被破坏了,立刻派毕丛良一行三人去调查。现场考察,团山子高岗一侧坡很缓,另一侧被呼兰河冲刷的十分陡峭,整体形状很像一只乌龟。团山子高岗就像乌龟的背,而河里的一个小岛则像乌龟的头。据当地老百姓介绍,在小岛上原来有一个残存的六角形塔基,大约露出地面一米多高,如今已经被老百姓拆没了。被举报的人家介绍:他们偶然发现了塔基,就拆下来盖了个猪圈。后来,在高岗东侧的坡地上他们兄弟又发现了青砖,几下就挖到了砖墙,拆了不少青砖,用来给家里的新房贴了面。

  在当地老百姓的指引下,他们找到了挖青砖的地点。不少老百姓讲:这一带,每到冬天总从地下往上冒热气,大家都说这里肯定有东西。毕丛良发现,这里地处山坡的凹处,很像墓地。第二天,他们组织人开始考古挖掘。当时,已经是11月份,每天早晨,考古现场都覆盖着一层薄冰,大家只能用水舀子一点一点地掏出来,再开始挖掘。几天后,一个直径36左右的八边形古墓呈现在大家面前。除了墓门所在的墙外,其他残存的三面墙都高1.5米,墓墙上有斑驳的壁画图案,墓底铺着一层辽金青砖,以中间的大方砖为中心向四周扩散排列。在墓底,他们发现了一枚有英文字样的银质徽章,这让挖掘队员陷入了迷惑。毕丛良大胆分析,这可能是盗墓者留下的。当地几个老人的回忆印证了他的分析,他们回忆:早年间,曾有一队老毛子兵把这个高岗围上了,还不断放炮说是找矿。毕丛良判断,这座墓就是那个时候被盗过了。对于这座墓的历史时期,挖掘队员陷入了争论,大多数人认为这是辽金时期的墓葬,只有毕丛良从总体上“日”字形的古城遗址判断应该是辽代的墓葬,这个判断多年后被权威专家证实。通过这次挖掘考古,毕丛良名声大震,而辽代墓葬的发掘也为研究哈尔滨周边的历史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

  找出磨盘山水库流域千年人迹

  哈尔滨市要进行磨盘山水库建设,毕丛良等文物专家提前进行磨盘山水库文物调查。在磨盘山水库流域,他们共发现30多处遗址,其中“拉林机场”附近的一处古民房遗址最有价值。

  调查中,毕丛良一行在拉林机场附近发现了很多金代“布纹瓦”陶片,直觉告诉他这一带一定有更大的发现。他们在陶片最密集的地方用“洛阳铲”勘探打眼,很快发现有人类回填过的和烧过的土层,这是人类活动的痕迹。继续挖掘,他们发现大量金代至清代的陶片,这证明在这片土地上从金代至清代都有人类居住生活。很快,他们还发现十多处“柱洞”三个“灶点”,证明这是典型的民居建筑,经考证这些都是清代的。随后,他们又发现了一处井,木头井板十分特别,完全靠凿出的豁口天然咬合在一起,做工比较粗糙,应该是金代的产物。毕丛良从这些发现得出结论,从金代至清代,此处一直有人类居住生活,民房建筑达到了一定规模,并非人迹罕至之处。

  “香水河”挖掘发现早渤海时代墓群

  在山河屯林业局小火车路线69公里处曾有一个村子叫“香水河”,村子里两座大墓一直是村民们议论的中心,毕丛良和不少专家专门来到这里进行调查。他们远远望去,一前一后一大一小两座用石头堆起来的墓特别醒目,大墓直径约五六米,高两米多,十分罕见。专家们推测,这是辽金时代的墓葬。

  挖掘开始后,情况却发生了变化。他们发现这里是一个庞大的墓群,大墓后面依次排列着三列墓葬,有基石墓、土坑和火烧墓等,总计44个。出土棺钉1000多枚,这些棺钉工艺精湛与现在铁匠打制的钉子十分相近。此外,还发掘武士用的箭头七八个,陶罐20多个。毕丛良从这些陶罐上发现了问题,大多数陶罐口沿为“重唇”,这不是辽金的特点,更像渤海国的特色。但仔细观察,陶罐做工没有渤海国时期的精良,比较粗糙。所有陶罐都掉了底,有些罐底就摆在一旁,显然是故意所为。他猛然想起,渤海国以前有些游牧民族葬俗比较原始,他们将装骨灰的陶罐卸掉底然后烧掉,寓意灵魂与土地融为一体。他暗自思忖“这会不会是早于渤海国时代的部落墓葬呢?”他向省内专家提出了这一看法,经过细致研究,最终证实了这一观点,这比最初的判断提前了数百年。

 

 
版权所有 黑龙江省图书馆
电话:0451-53969096 EMAIL:hljgxgc@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