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黑龙江省文化信息网!          
 
  文化信息
 
 
 
 
 
首页 > 文化信息      
   

 牡丹江柴河东山发现抗联密营遗址群

http://heilongjiang.northeast.cn   2008-05-04 18:35:15

  东北网54日讯近日,有关专家在柴河东山进行实地踏察时,发现东北抗日联军密营遗迹群。425,记者在柴河林业局工作人员陪同下,深入柴河林区进行探访。在随后的采访中,曾任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警卫员的刘义权老人对这一发现予以确认。

  牡丹江日报报道, 425日上午,记者登上柴河东山,此处为海林市与林口县的交界处。经过柴河林业局工作人员指引,记者看到山梁上,在窝风向阳的地段,几处地窨子的遗迹清晰可辨。沿着山顶的山路两侧,有规律地分布着20余处散兵坑。这些遗迹均被大量杂草、枯叶和浮土所覆盖,从外观上看就是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坑。其中,一处遗迹的周边垒着石块,地面痕迹呈椭圆形,外沿十分明显。柴河林业局工作人员经过初步测量,直径近7米。

  428,记者电话连线北京,采访了柴河东山抗联密营遗迹群的发现者——中国现代史学会理事史义军。

  史义军向记者介绍,据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的《东北抗战游击日记》(人民出版社出版)记载,柴河到林口这条通道是当年抗联西征时重要的活动区域,抗联二路军就是在这里成立的。因此,这一区域的抗联遗迹非常多。418,他先是在柴河东山山腰处发现一些地窨子遗迹,上山后又看到不少非常清晰的散兵坑和大战壕的遗迹,总共约有20余处。据他判断,当年此处抗联密营的规模比现在发现的还要大,有些密营已经被破坏。现在此处仅存的密营遗迹的规模,在牡丹江地区来说也是比较大的。

  据说,这些密营是在夏季建成的,都是临时性的。“冬天上山,夏天钻沟”,冬天阴冷潮湿的山沟不适合抗联部队驻扎,而山上窝风向阳,所以抗联部队一般是在冬季到山上的密营驻扎,时间最长也就一两个月。当年的散兵坑比现在看到的要深,可以当战壕,还可以用来观察周围地势。散兵坑都建在制高点上,因此又是重要的哨位,敌人从山下攻上来时,便于防守和撤退。小的散兵坑里可容纳四五个人,大的散兵坑可容纳一个班甚至一个排。白天,战士们基本上都是在坑里蹲守。晚上,散兵坑之间有来回巡逻的哨兵。现在林区的地貌同当年相比,已经发生非常大的变化。当年这里树木茂盛,所以密营建在山顶上也是非常隐蔽的。

  史义军排除了遗迹坑是土匪居住的地窨子和坟坑的可能性。他认为,土匪不可能在山顶并靠近村庄的地方扎营;按风俗坟也不可能在山顶。

  对于史义军的这一发现,曾任周保中警卫员的刘义权老人予以确认。刘义权1942年参加抗联,现已79岁高龄,居住在齐齐哈尔市。

  428,刘义权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证实,当年在柴河东山确实建有抗联密营,建成时间是1937年。周保中曾于1938年夏季在此开过两次会议,并在此指挥过3次战斗。当年,3个抗联中队在柴河东山上的密营同时驻扎,共有抗联战士70余名。后来,40多名抗联战士先后在这里战斗牺牲。

  据刘义权介绍,这些密营大都为长方形,最大的密营约有40平方米,能容纳二三十名战士,冬天时战士们在里面用泥火盆取暖,当年举行会议也是在这里。此外,有的密营中还设有电台。散兵坑是密营的代号,当年第二号密营代号叫涌坑,“涌”字代表的就是周保中。

  刘义权回忆说,1943,他曾随抗联小分队在柴河东山最大的密营里驻扎过一天一宿。1946,他曾随同周保中路过柴河东山密营遗址。当时,周保中触景生情,不禁流下热泪,并对在此战斗牺牲的抗联战士表示哀悼。

  柴河所辖地域是革命老区,这里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和第二路军的发祥地和战斗地。周保中、李延禄、李延平、陈翰章、吴平(杨松)等都曾在这里战斗过。对于新发现的抗联密营遗迹群,有关部门将进一步研究取证,进行红色旅游开发。

 

 
版权所有 黑龙江省图书馆
电话:0451-53969096 EMAIL:hljgxgc@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