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黑龙江省文化信息网!          
 
  文化信息
 
 
 
 
 
首页 > 文化信息      
   

回望当年呼兰河一部《呼兰河传》令其成名

http://heilongjiang.northeast.cn   2008-06-20 13:47:43

  东北网620日讯金戈铁马时代“烟囱”幻化成的呼兰河,用涓涓河水默默地养育着两岸人;六十多年前女作家萧红的一部《呼兰河传》,令沉睡的呼兰河名扬四海;如今千疮百孔的呼兰河犹如老人混浊的泪眼,痛苦地回望着,回望着那些辉煌的过去——

  “那河太大了,等我走到河边上,抓了一把沙子抛下去,那河水简直没有因此而脏了一点点……”

  “河灯照得河水幽幽地发亮。水上跳跃着天空的月亮。真是人生何世,会有这样好的景况……河水是寂静如常的,小风把河水皱着极细的波浪。月光在河水上边并不像在海水上边闪着一片一片的金光,而是月亮落到河底里去了。似乎那渔船上的人,伸手可以把月亮拿到船上来似的。”

  六十多年前,一部《呼兰河传》曾使沉睡在东北黑土地上的呼兰河名扬四海,才女萧红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她心中的呼兰河。这条母亲河不知疲倦地奔忙着,用她那丰腴的乳汁,不知哺育了两岸多少代子孙。目睹如今遭到破坏的呼兰河,抚今追昔,呼兰河厚重的人文积淀不由得让人感慨万千。

  远去的呼兰河

  呼兰河是松花江中游左岸的一条大支流,是黑龙江省最大的内河之一,发源于小兴安岭西南侧,流经松嫩平原东部10多个市县,在哈尔滨以下约4公里处由左岸注入松花江,全长523公里,总流域面积35683平方公里。

  说呼兰河是呼兰县的母亲河一点不为过,这从呼兰县以呼兰河得名可见一斑。

  呼兰河,《金史》作“胡刺温水”,《明一统志》为“忽刺温”,到清代称作“呼伦河”、“霍伦河”,最后统称“呼兰河”。呼兰,一说是女真语“忽刺温”的音转;一说是满语,意为“烟囱”。汉晋属夫余之地,唐属黑水都督府,辽属东京道女真铁骊部,金属上京会宁府,元属辽阳行省开元路,明属奴儿干都司塔山卫。清属黑龙江将军辖区,始于呼兰河口设卡伦,后设治时,取呼兰为名。沿用至今。

  曾经富饶的母亲河

  美丽古朴而富饶的呼兰河,连绵百里的呼兰河水,灌溉着这富庶的松北平原,养育滋润着祖祖辈辈的呼兰河人民。呼兰这个古老的县城,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人杰地灵,物以天华,显然她也是借助呼兰河之源。故此呼兰河在这里人们的心目中是母亲河,又可称千年盛河,担担河水滋育着千家万户。河水就像一面镜子,记录与照射着这里千百年人们的历史沧桑。

  “呼兰河畔的春天,是迟来的春天……草甸子上栖息的野鸭、水老鸹,不停地抖动着翅膀,或是将头扎在水里捉鱼,有的在相互嬉戏。猫了一冬天的人们,三三两两地出现在散发着清香的黑土地上,为播撒着希望的种子准备着……”

  “呼兰河的夏天,是个故事极多的夏天。初夏特别是在多雨时节,农田和草甸子很快就被染成了绿色。呼兰河两岸,在道道沙岗上、草滩中,到处都是含苞待放的各色野花,争奇斗艳,以自己的美丽装点河的两岸,它们给呼兰河的人们创造出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一个人间仙境。河水碧绿清澈,甘甜爽口,更是水生物的天堂,鱼、鳖、虾、蟹穿梭往来,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秋日的呼兰河两岸,到处是一片丰收的景象,成熟了的大豆、玉米、稻谷翻着金色的波浪;红彤彤的高粱,散发出烈焰般的光芒……即使是在忙于收割的季节,人们禁不住鱼虾的诱惑,他们放下镰刀,扛起鱼网,来到呼兰河边,筑起一个个临时“网房”。白天的呼兰河上,一片繁忙的景象,下挂子的,是捕鲫鱼的;下卡子的,是捕鲤鱼的;下钗的,是捕鲶鱼的……”

  一位在呼兰河畔生活过多年的老人,回忆起三十年前的呼兰河,饱含深情。若目睹今日呼兰河沟壑林立、鱼虾难觅的景象,不知这位老人会作何感想!

  呼兰河的女儿萧红

  近代,真正使呼兰名声远扬的是一位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颇有影响的女作家。她出生在呼兰一个大地主家庭,因反抗父母包办婚姻逃离出走,她在颠沛流离的坎坷中成就的小说《生死场》和《呼兰河传》成为传世的经典,大文豪鲁迅和茅盾分别写序,鼎力推荐。萧红以东北沦陷为背景控诉了封建礼教的黑暗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血腥,呼兰河的女儿不屈的呐喊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的文坛。萧红,红了,她把在家乡的生活经历化做一百来万字的投枪和匕首与憎恶的敌人拼杀。尽管伤痕累累,生活贫困,但始终没有退却,在黑暗和恐怖包围的左翼作家圈子里,她是敢于亮剑的女侠。

  鲁迅在为《生死场》做的序中写道:“与其听我还在安坐中的牢骚话,不如快看下面的《生死场》,她才会给你们以坚强和挣扎的力气。”萧红去世后,柳亚子作挽诗云:“天涯孤女有人怜,病榻残诗泪泫然。”

  萧红出生在满清王朝灭亡的前夜,陨落于抗日战争最残酷时期的流亡之中(1911——1942)31岁的弱小身躯装满了仇恨的郁闷僵硬在香港的病床上。异乡的好友们无法把呼兰河的女儿送回故里,安葬于广州的银河公墓。1992年,呼兰请回了萧红的一缕青丝,在县城的西岗公园里为渴望亲吻呼兰河的杰出女作家修了一座墓地,那里安葬的是她的灵魂。

  最早的五城之一与厚重的遗存

  呼兰是黑龙江省最早开发的五城之一,清雍正十二年(1734)正式建呼兰城,距今已有271年的建城历史。到了清朝衰落的中晚期,呼兰一带的土地准许移民开垦,黑土变成金,呼兰成了粮仓,矗立烟筒的哨所开始繁忙起来,逐步升格膨胀成了县城。

  呼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盛产大豆、玉米、高粱、水稻等粮食作物和亚麻、甜菜、烤烟等经济作物,曾经是全国百家产粮大县之一和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矿产主要有普通土、建筑用砂和草炭。药用植物有柴胡、玉竹、蒲公英、艾叶、车前、马前等。

  古老的呼兰河,在养育了呼兰河儿女的同时,她世代养育的儿女也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位于呼兰河畔的西岗公园内有一座四望亭,正对公园东大门,是园中的第一秀景;修建于1927年的法式天主教堂,因其外观与“巴黎圣母院”相似,所以就有了“东方的巴黎圣母院”之誉;而著名作家萧红墓纪念碑,更是让这里充满了浓厚的历史人文气息。此外,在团山旅游区有辽金代六密式佛塔、点将台、烽火了望塔、炮台、公主坟、明代的关帝庙、清代的风雨亭等10余处古迹。县城内存有的钓鱼台、文庙、天主教堂、清真寺、三光庵等古迹,更给这座呼兰河畔的古城增添了悠悠的历史底蕴。

 

 
版权所有 黑龙江省图书馆
电话:0451-53969096 EMAIL:hljgxgc@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