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黑龙江省文化信息网!          
 
  文化信息
 
 
 
 
 
首页 > 文化信息      
   

文化资源流失和改编精神迷失“夜幕”现象反思

http://harbin.northeast.cn   2008-09-25 08:27:26

  东北网电据哈尔滨新闻网讯往事重现“外来和尚”拍哈尔滨

  一本书、一部剧、一座城,新版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勾起了哈尔滨人的美好回忆。老江桥、索菲亚教堂,还有中央大街、炮队大街、香坊火车站、王麻子膏药一条街,这些老街景在电视剧里被拍得诗意又美丽。就像《上海滩》之于上海、《罗马假日》之于罗马、《刘三姐》之于桂林、《阿诗玛》之于云南,新版《夜幕下的哈尔滨》绝对会成为哈尔滨最浪漫的一张城市名片。

  可是,这样一部宣传哈尔滨并且由哈尔滨人原创的作品竟然在20多年的时间里两度流失,由“外来和尚”主创拍摄,这不能不说是哈尔滨的一大遗憾。

  《夜幕下的哈尔滨》和哈尔滨市有着很深的渊源。小说原著作者陈玙是伪满时期哈一中的学生,主人公王一民的原型李为民在哈尔滨搞过多年的地下斗争,陈玙构思了30年后从1978年起开始动笔写这本书,到1982年,长达71万字的小说问世,陈玙把小说命名为《夜幕下的哈尔滨》,《哈尔滨日报》当时曾独家连载过,哈尔滨话剧院当年就改成话剧上演,集合话剧精英,轰动一时。哈尔滨话剧院当时曾和电视台商量,要把“夜幕”拍成电视剧,由话剧院的原班人马出演,但项目一直停留在论证和研讨阶段,迟迟没有启动。而此时青岛电视台的13集电视剧“夜幕”已经来哈拍摄,话剧院的戏终没拍成。1984年这本书被中国电视剧艺术委员会和青岛电视台拍成了13集电视连续剧,1985年除夕夜一版“夜幕”同广大观众见面。当年中央台在预告该剧时说:“这是我国迄今为止最长的一部电视剧。”

  当时哈尔滨人纷纷撰文呼吁,这样好的题材为何流失?可是,20多年后,新版编剧、导演和主创人员依然是“外来和尚”。

  由于新版编剧不是哈尔滨人,一些新编故事游离于本土的风情之外,比如,剧中哈尔滨有码头上的帮会组织“木帮”,松花江水路运输十分畅通,根本没有类似南方放排的排帮,哈尔滨历史上根本就没有这样的黑社会组织。而且在伪满时期,除了抗联,不可能有组织动用机关枪和日本人展开城市斗争,这样的胡编乱造的情节是对原著的亵渎。还有日寇镇压飞行集会的场面就是借鉴《青春之歌》和《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另外,中共满洲省委是有铁的纪律的,地下工作者不会为了儿女私情犹豫不决,主动暴露身份去认尸,这也是编剧的主观臆想。

  同样的问题还出现在哈尔滨话剧院的演员身上,哈尔滨话剧院两次重排话剧“夜幕”,集合五代本土话剧精英,可是,不知为什么,新旧两版电视剧的主要角色依然没有启用哈尔滨话剧院的演员。而且原著小说版权时间到了,本土出版部门没有及时跟上,结果被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买断。这不能不说是文化资源的巨大损失。

  本土题材影视路在何方

  哈尔滨题材影视的文化资源流失其实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社会背景的,一方面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新“夜幕”成在赵宝刚,有本土影视人说,“要是×××拍,又是个砸锅”,这话也有一定道理。本土故事《红灯记》、《功勋》、《雪狼》都是“外来和尚”拍的,其他本土拍摄的影视剧,谁能够记得住片名?另一方面本土制作水准不敢恭维,很多本土剧拍完都没有播出过,其艺术质量可想而知。另外,“外来和尚”看哈尔滨视角独特,迄今为止,把哈尔滨拍得最漂亮的是霍建起导演的电影《情人结》和新“夜幕”,他们展现哈尔滨的外景的确有别于本土影视工作者,确实是高人。

  近年来,大批影视公司把创作目标对准《呼兰河传》、《生死场》、肖红的恋情,马迭尔绑架案、间谍范斯白、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解放哈尔滨……无一不是看中哈尔滨这块天然的摄影场的大蛋糕。光是赞叹新版“夜幕”如何如何好,打造了城市名片,这只是一相情愿的自我安慰,其实,历史文化资源的流失是本土影视工作者的悲哀。现在,很多影视拍摄地的政府非常重视这种“影视文化旅游资源”的营销整和,纷纷借此开发旅游项目。山西的《乔家大院》、北京的新版《四世同堂》、山东的新版《铁道游击队》、海南岛的新版《红色娘子军》,一本书、一段故事、一部影片,会让城市的记忆变得神秘而亲切。

  目前来看,光靠政府的呼吁支持是解决不了这种文化资源的流失问题的,要想使哈尔滨真正闻名于世,尚需本土能有大批有魄力、有责任、有远见的文艺工作者和投资人共同努力。

  本报记者申志远

 

 
版权所有 黑龙江省图书馆
电话:0451-53969096 EMAIL:hljgxgc@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