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黑龙江省文化信息网!          
 
  文化信息
 
 
 
 
 
首页 > 文化信息      
   

京剧艺术活跃社区文化“京剧”在京载誉而归

http://heilongjiang.dbw.cn   2009-03-03 14:34:42

  东北网33日讯 (王善滨记者顾硕) 近日,哈尔滨市道里区抚顺街道办事处的京剧通过文化部的评审荣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这主要是因为靠地区京剧团团长59岁的孙永滨10年来的义务奉献和整个团队的不服老、不服输的精神,才换得了艺术团在全国的赞誉,他们也因此被社区的老百姓亲切地称为“阳光老头”。

  据了解,哈市道里区抚顺街道京剧团起步于1978年,迄今已有30年的历史。当时是由哈尔滨“名票”孔令起老人组建的,成员以中老年人为主,当初大家聚在一起主要就是为了自娱自乐。1980年,京剧团才初具规模,成员达到20余人,并已由当初的独唱发展到能演一些折子戏,即2人对唱,当年的初秀珍和付玉华两位老人因唱现代戏《红灯记》和《智取威虎山》而红极一时,在道里区小有名气。到了2000年,酷爱京剧的孙永滨发现,许多老人在退休后感觉失落、平淡和生活上的寂寥,于是他自掏腰包购买来各种京剧用的乐器和服装,打算让更多的京剧爱好者加入进来,同时也想让京剧在社区里扎根,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中国国粹。为了让京剧团步入正规化并且能长期坚持为社区百姓演出,孙永滨组织这些老人成立了艺委会,大家一致推选孙永滨任团长,并从清衣、花旦、老生、花脸、老旦、文武场等各行当中选出一名优秀表演者任艺委会成员,同时还选出5位老党员做这个团队的思想政治工作导师。

  在这个京剧团里有一名62岁的老党员孟群,由于对京剧非常精通,从2000年起,无论严寒酷暑总是对那些渴望求学的老人细心传授,没有训练场地,就把大家请到他家里来,水果和茶点成了他家常备的东西,以至于家人都说他是“鬼迷心窍”。几年下来,孟老手把手教出了一个又一个会唱京剧、唱好京剧的学生,60岁的曹梅香便是他的得意门生。至2006年,通过黑龙江省广播电台97频道、哈尔滨广播电台98.4频道的宣传,抚顺京剧团越来越有名气,很多喜爱京剧的退休老干部就是通过电台找到了京剧团,从而成为其中一员。现在剧团里的黑龙江省商行副行长孙诗梦、工大教授张巨浩等都是京剧团的骨干力量。为节省演出成本,孙永滨和团员们摸索学着自做道具,在演“红灯记”时需要红灯和帽徽,他们就一起连夜赶制;需要桌椅,他们就找来废弃的旧沙发重新进行“包装”;没有演出服,就自掏腰包买来布料一针一线地缝制。社会上的爱心人士陈祥顺看到抚顺京剧团团员们克服一切困难不辞辛苦地联系场地,刻苦排练,并为多家办事处、社区单位进行义务演出时,他决定每年资助京剧团2万元用于购买乐器和演出服装。这笔捐助解决了京剧团面临的资金不足的困难,团员们训练的更频繁、更投入也更有劲头了,而且学习的更认真了,孙大爷说:“我们一定不能辜负大家对我们的期盼,我们将尽所能,为大家提供高质量的演出,我们要让全国人民知道,抚顺地区有一支永远不服老、永远不服输、永远一心跟党走的民间京剧团。”

  现在的抚顺京剧团的队伍已壮大到40余人,其中年龄最小的52岁,最大年龄的90岁高龄,他们可以到各处演出整场戏,演出的节目内容越来越丰富,知名度也越来越高。几年来在省老龄委举办的京剧大奖赛中,已连续五年获得过金奖,各级部门组织的文艺活动中也常有他们的身影。街道主任李洪波表示,街道将注重培养和选树思想要求进步的老人加入中国共产党,让他成为我们当代人学习的榜样,让阳春白雪的“京剧”扎根落地在社区基层,并多方位培育各类艺术团体,以使抚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永远光耀。

 

 
版权所有 黑龙江省图书馆
电话:0451-53969096 EMAIL:hljgxgc@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