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黑龙江省文化信息网!          
 
  文化信息
 
 
 
 
 
首页 > 文化信息      
   

哈尔滨旧影:找寻城市的童年一份珍贵的人文资产

http://heilongjiang.dbw.cn   20091227 07:31:06

   对于哈尔滨这座城市来说,刘延年是个功不可没的人物。这个功不可没,不是他的业绩多么辉煌,而是他的默默考证之功,使很多湮没于无形的历史得到重现。一百年,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只是一瞬,但是这一瞬间的历史,也已经面目全非,需要人们不断地去考证。工作之余,他用镜头留下了这座城市的美丽建筑,并进而寻访考证老建筑背后的历史故事,让老建筑复活。

  我们的交往缘于刘延年这份自讨苦吃的爱好。

  考证之余,刘延年还一直默默地从事着这样一项工作———抢救哈尔滨的老影像,让这个城市的童年复活。这项工作类似于给儿童拍摄成长记录,不同的是哈尔滨这个儿童已经长大成人,需要在他的邻居、朋友留下的零散镜头中,辑录他的童年。这是一个艰辛的过程,我对他的执著几乎不抱有信心。百年前的胶片,散落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人手中,把他们搜集起来谈何容易。几天前,延年兴奋地告诉我,他寻觅近十年的影像资料,已经辑录成一集哈尔滨旧影,哈尔滨咿呀学语的童稚状态,在现实中复活了。这个消息让人振奋,为了先睹为快,我赶到延年的办公室,一睹哈尔滨这座城市的童年影像。

  延年把这部资料片定名为哈尔滨旧影,只有20分钟。

  百年前的哈尔滨是蛮荒的,松花江冰面跑着冰排,尚未开垦的处女地摇曳着野草,很诗意的样子。最初的原住民———傅家甸的住户们,在江边交易着鲜鱼。随着镜头的推进,让人恍惚回到了世纪之初。俄国人来了,船舶行驶在松花江上,俄罗斯骑兵在原野上肆无忌惮地驰骋。森林被成片地砍伐,少年一样俊秀的白桦林,倒在掠夺者的电锯之下,工人们铺设着铁路道轨。随后大批侨民来到哈尔滨,大街上洋风扑面,送奶的马车得得跑过石头道。不同民族的人们进行宗教活动,教堂里举办洋式婚礼,大街上行进着送葬的队伍。江畔餐厅、中央大街,这些哈尔滨知名的所在,到处都是外侨的身影,摩电、马车、斗子车、人力车在大街上穿梭,江面上渡轮与舢板平分秋色。冬季,江面上有人破冰冬泳,冰爬犁在风雪中疾驰。中央大街商铺林立,街头小贩讨价还价,人们进进出出秋林公司。赛马场边,人们欢呼雀跃,场地内奔马如飞……看着眼前斑斓的镜头,你无法相信这是中国的城市。好在有中央大街的标志建筑,有索菲亚教堂、有尼古拉教堂作证。那时的哈尔滨是开放的,俄罗斯姑娘在江边短裙艳舞,开风气之先。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军侵占哈尔滨。日本人趾高气扬的入城式,让人心头添堵。大量移民过来的开拓团,拖家带口,把我们的河山当成了他们的家园。画面上,日本开拓团成员在广袤的土地上,用苫房草盖着屋顶,犁杖划开幽幽的黑土。1932年松花江大水,浊浪滔天,一片泽国,人民生活水深火热。及至苏联红军进东北,市民欢迎苏联红军的场景如在昨天。李兆麟将军被害,长街上万人送行李兆麟。土地改革,农民在土地上钉上写着自己名字的牌子,笑容在脸上荡漾。人民做主人,土匪被公审,青年人踊跃参军……

  片子起始时间大约在1905年,终止在1945年,跨度在40年左右。这些逝去的历史画面重新复活,对于城市的人文意义来说,其价值不可估量。

  寻遍相关国家资料以秒计算

  说起制作这部纪录片的苦辣酸甜,刘延年连连摇头,表示一句话两句话难以说清。纪录片中的镜头看起来是连贯的,而搜集这些镜头的过程相当艰苦,收集的资料要以秒来计算。

  延年的一个同学在日本定居,成了延年的驻日“资料站长”。日本长时间侵占哈尔滨,肯定会留下大量影像资料。延年的这个同学很在乎延年的委托,一有时间就钻进影像资料馆。终于,他告诉刘延年,需要的资料找到了。日本方面挂号寄出,延年在这边掐着指头算时间。邮件刚到海关,赶紧驱车取回。事先,延年通知了几个社科文化界的好友,告诉他们在日本取得了一定的资料。延年掌管的波斯特酒店内部装修,十几个人挤到延年的家观看资料。一个一个镜头在电脑上出现,延年的内心充满忐忑。终于,日军入城的画面出现了,开拓团的生活画面出现了,屋子里的老老少少齐齐地爆了一声呼喊。几个从事城市研究的专家赞赏刘延年,干了一件别人敢想却不一定办到的事情。

  中东铁路之后,大量俄罗斯人在哈尔滨生活,刘延年坚信,这些人手里一定留有当年的影像资料。他委托一个在俄罗斯经商的朋友,要留心这些珍贵的资料。朋友几经搜罗,给他带回一堆影像资料,需要他一秒一秒的甄别。有时候,一长段影像资料,涉及到哈尔滨的只有几秒。就这样,中东铁路修建、侨民在哈尔滨生活等影像资料,一点一点地活了起来。看到这部资料片,哈尔滨当年的生活习俗,穿着打扮,交通嬉戏,宗教活动等,都有了真切的再现。

  延年的儿子刘毅,目前是澳大利亚一家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受父亲影响,刘毅喜欢摄影,更喜欢哈尔滨的城市文化。学习之余,刘毅有意识地与澳大利亚的俄侨交朋友,搜集俄侨手里的影像资料。他结识了澳大利亚俄侨协会的会长,通过会长搜集从哈尔滨转赴澳大利亚的俄侨手中的资料。新中国成立后,很多俄侨离开哈尔滨,到澳大利亚生活。《哈尔滨档案》的作者玛拉·穆斯塔芬,就曾经是生活在哈尔滨的俄侨。通过收集资料,刘毅也成了半个专家。

  有了收集哈尔滨影像资料的想法,延年更是处处留心。国内的各影像资料馆,多数都留下他的身影。一秒一秒的搜集,一分一分的增加,他的关于早期哈尔滨的影像资料,逐渐厚重起来。一次去台湾,他看到了一本英国BBC电视台录制的专题片———二十世纪的历史见证,里面有日俄战争的珍贵历史镜头。这是一次间接的资料取得,他买下专题片,珍爱着带回哈尔滨。

  刘延年亲自操刀,把资料编辑成不同的组合,然后按照各单元的要求,重新剪辑。他告诉记者,这部20分钟时长的专题片,大概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比较原始的哈尔滨景象,有田野有江流,有逃荒过来的人们。第二部分是城市崛起,叙述的是中东铁路修建后,哈尔滨作为一个城市的迅速扩张。第三部分是远东名城,内容侧重在哈尔滨风情上。第四部分是苦难岁月,辑录的是日本铁蹄践踏下的哈尔滨。第五部分是欢庆解放,解放的锣鼓让哈尔滨焕发青春。刘延年说,他收集的早期哈尔滨影像资料,镜头时长超过一个小时。有的地方资料比较集中,编辑专题资料片时有所取舍。但就资料的人文意义来说,这些资料都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一份珍贵的人文资产

  延年现在是哈尔滨波斯特酒店管理集团的总经理,去采访他的时候,波斯特酒店正在全方位装修,大厅以及各层的墙壁上,留出一格一格的空间。延年说,他的理念是打造一家博物馆主题酒店,墙上的空间是放置文物用的。

  刘延年有一个理念,从高点上考虑,文化可以助燃企业的发展。打造博物馆主题酒店的想法,最初来源于偶然。延年喜欢摄影,在酒店的大厅里布置了一个橱窗,里面摆放着哈尔滨的老照片。许多住店的客人,都会驻足询问,哪一栋楼有些什么历史背景。对于这样的询问,不但是服务员、就是延年自己也很难回答。这个尴尬促使延年下定决心,研究哈尔滨的历史文化,并一发不可收,出版了几本关于哈尔滨历史建筑的专著。

  为了宣传哈尔滨,延年制作过一个“走进哈尔滨”的电视宣传片,在酒店里播放。但是他总感觉宣传片是人云亦云的,深度不够,尤其对于哈尔滨开埠之初的影像,知之甚少。他开始拿定主意,搜集资料打造一部“哈尔滨旧影”宣传短片。一方面,给入住酒店的客人提供全方位了解哈尔滨的机会,更重要的是,给研究哈尔滨的人提供翔实的资料。

  刘延年告诉记者,博物馆主题酒店重新营业后,这部“哈尔滨旧影”纪录片,将在酒店24小时循环播放。他要让客人了解哈尔滨,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刘延年说,对于城市来说,每个人都是匆匆过客,但是他要给这座城市留下一些东西,一些值得品味的文化。“哈尔滨旧影”这部专题片,博物馆主题酒店,都是值得城市记忆的人文资产。

 

 
版权所有 黑龙江省图书馆
电话:0451-53969096 EMAIL:hljgxgc@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