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黑龙江省文化信息网!          
 
  文化信息
 
 
 
 
 
首页 > 文化信息      
   

要让农家“进”书屋 还须书屋“近”农家

http://heilongjiang.dbw.cn   2011年12月05 09:56:58

  黑龙江日报125讯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曾是中国人理想的生活境界,然而这种理念一度被淡化、边缘化。

  5年前,农家书屋走进了我省,为“耕读人家”注入精气神,激发活力。如今,我省的农家书屋分布如何?使用情况如何?究竟对农民有多大帮助?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走进了我省部分农村,看书屋、访农家。

  书屋

  书全书新具规模

  记者来到富裕县富海镇红星村的农家书屋。正值农闲时节,六七个农民围在房间中央一张巨大的条形会议桌旁安静地读书。

  四个巨大的书架上面整整齐齐摆放着上千本书,书架被分隔成若干区域,每个区上部都贴着图书的分类标签。每本书的书脊也都有明确的分类编号标签。

  当初帮助筹建这个书屋的富裕县图书馆工作人员张荣华自豪地告诉记者:“别看是设在农村的书屋,丝毫不逊于县里甚至市里的图书馆。这里的1530册图书涵盖了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中的全部22个基本大类,借阅和书籍的管理制度也是完全规范化。为了这,我们为全县所有农家书屋管理员进行了岗前培训,还分批将相邻乡村书屋管理员、文化站站长集中到某一地的书屋,手把手的进行现场操作现场指导。直到今年,全县90个行政村的农家书屋终于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了。”

  记者观察发现,农家书屋里提供的图书和光盘等出版物日期新、内容新,2011年最新出版的各种图书不在少数。除了传统的种植、养殖技术等内容书籍,更有《农村经纪人简明读本》、《农村常用金融知识》等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实用书籍。而对于越来越多外出打工的农民来说,不但有提供创业和打工指导的书籍,更有法律常识方面的书籍。

  从借阅登记簿的记录中不难看出,书屋建成这一年来,看书的农民还真不少,管理员的工作也是一丝不苟。张荣华还告诉记者,为了保证图书内容的时新性,除了国家出版总署统一配送的1500册图书外,每年县财政还拨款给每个书屋订阅21种报刊。县图书馆则定期把自己的部分馆藏图书向各个村书屋流动借阅一次,同时还进行县域间的流动,富裕县的对口县是甘南县,每两年两县的图书就流动一次。

  红星村的书屋自去年7月份开始投入使用,是撤校合并后闲置下来的村小学校舍。记者采访时正赶上村会计兼图书管理员王洪波带领村民卸煤,他说:“这是一家企业捐助给书屋的,书屋暖融融,农民才来看书!”多方出力使得红星村的农家书屋颇具规模、管理正规。

  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在我省,像红星村这样的农家书屋已有7525个,覆盖全省13个市地、65个县市、907个乡镇,惠及农村人口1800多万人,覆盖面积达到83.1%。除了国家统一配备的书籍以外,不少地方还自筹资金给书屋购买藏书,比如甘南县的兴隆乡东兴村就因政府投资近4万元为农民购书,使农家书屋的藏书达到了1.5万册,该县的兴十四村农家书屋藏书则达到2万余册。

  农家

  可启智,可怡情

  甘南县甘南镇欢喜村的农家书屋有一位忠实读者,他叫高强,是远近闻名的养牛大户,从最初养一两头牛到饲养30多头牛,高强养牛品质越来越好,产奶量也越来越高。村里不少人来找他请教,他给大家的“诀窍”就是“书中自有黄金屋”——去农家书屋“充电”。“我开始养牛时,村里刚刚建起了书屋,我去了一看,还真有不少关于新品种奶牛养殖的书,书里从选品种、饲料配比到奶牛常见病防治应有尽有,靠着这些科学合理的养牛方法,我成了奶牛养殖的明白人。”高强乐呵呵的告诉记者。高强靠着养牛,家庭收入连年翻番,不但盖了新房子,还把儿子送到县里的小学读书。

   兴十四村的刘宏卫是水稻种植能手,也是农家书屋的常客,他说:“我最爱看一些有关水稻种植,大棚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的书籍,村里只要是爱动脑筋、爱学习的人,没事儿都爱来书屋挑上几本。这书也确实能帮我们解决不少问题。”

  在红星村书屋,63岁的李占生老人正站在角落里津津有味地读着《红日》,老人说:“我现在年纪大了,地都给儿女种,闲着没事就天天来这里看书,最爱看战争题材的,像《战火中的青春》、《苦菜花》,这本《红日》已经看过好几遍了,还是看不够。现在年轻人都喜欢上网看电视,我更喜欢看书,借回家去害怕被小孙子给弄坏了,就早出晚归来这里看。”在他旁边,一位年龄更大的老人则正捧着一本《农村老年人幸福生活一本通》看得入神。富海镇文化站站长告诉记者,农家书屋已成了不少老年人打发闲暇时光的好去处。每到周末和寒暑假,书屋还有不少孩子的身影,无论是中小学生还是大学生,都能在这里找到爱看的书。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能感受到爱书人的欣喜,同时也发现不少问题。在个别村屯,农家书屋的利用率并不高,借阅登记本上常来借书的只是几个人的名字。看书的人一少,书屋就越发不受重视,不是电脑被借走,就是整个书屋被挪为他用。即便没有被占用,借阅时间也越来越不固定,真正想看书的人也只好就此放弃。如此恶性循环,花费各级政府大量财力物力的图书屋成了摆设。

  在书屋利用率较高的村镇,图书在借阅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在齐齐哈尔市甘南县某村,因为准备将书屋搬进新的村部,图书就没有进行分类标记,找起来很不方便,村民来借书也不登记。该村的图书管理员表示,都是乡里乡亲的,谁借的都能记得。但是书借出去容易,归还却很难。这位管理员解释:“正常一本书的借阅期限是一周,厚一点的是十天。但是村民经常忘记归还,我们也不能天天追着人家要。”

  而在佳木斯市桦南县某村,图书管理员的借阅登记做的非常仔细,不但有借阅时间、应归还时间,还有借阅人身份证号和押金金额。“有的村民借了书不爱还,并不是贪这点小便宜,只是还没养成良好的借阅习惯,开始我们收取8~10元押金,借此催促村民还书,但是后来发现有的村民看到实用的书,宁可不要押金也不还书,我们索性收取与书籍定价金额相同的押金。这样不管村民是有意不还,还是真的把书弄丢了,我们都可以用这笔钱再买一本。”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农民认为农家书屋里的书籍内容应该更加简明易懂。红星村的农民王凯告诉记者:“书屋里的书虽然很多都是针对我们农民的,但是基本上全是文字,我爱看图片多的书,比如书上说西红柿有不同斑点就是不同的病,可是光有文字我也不知道斑点什么样,要是有了图片,我们就一目了然了。”兴十四村的村民赵淑兰则希望书里的文字能够浅显一些,能适合农民的文化水平。“像我看的这本菜园农药安全使用技术的书,里面净是化学名词,我看不懂。”

 
版权所有 黑龙江省图书馆
电话:0451-53969096 EMAIL:hljgxgc@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