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黑龙江省文化信息网!          
 
  文化信息
 
 
 
 
 
首页 > 文化信息      
     

守护黑龙江畔的文化之根

来源:中国文化报

宋宏伟

2004年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黑龙江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在非遗挖掘、普查、抢救、保护、传承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建立了完整的4级名录保护体系,有联合国名录项目2个,国家级名录项目34个,省级名录项目236个,市级名录项目505个,一大批县级非遗名录项目也全部纳入保护范围。建立了代表性传承人评审认定体系和传承体系,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5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337名。建立了覆盖全省的省、市、县3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和1支专业的保护队伍。

同时,黑龙江省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在规律,注重探索和创新保护方式,形成了记录式、研究式、生产性、活态式、传播式和整体性6种保护方式。

实施记录式保护

留存真实完整的非遗记忆和基因

2011年,对50个国家级、省级濒危项目内容和代表性传承人所掌握的非遗表现形式、技艺和知识进行记录、整理、建档和保存,建立了省、市、县3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

其中,陆续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普查成果集》等一批普查成果;编辑出版《那音太民歌》、《色热乌钦集》、《黑龙江民族民间舞蹈》、《满族传统莫勒真》等普查集成图书。2012年出版《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2014年出版的《伊玛堪集成》,囊括了迄今为止所有存世的赫哲族伊玛堪说唱,有的篇目属首次以文字的形式面世,获2015年全国少数民族百本图书奖。黑龙江省首部非遗口述史《赫哲族伊玛堪说唱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和百年孤本影卷《双失婚》(望奎皮影戏)即将出版发行。《伊玛堪说唱与赫哲族田野调查》正在编辑之中,还启动了《黑龙江省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图典》和《赫哲族语言词典》的编纂工作。

实施研究式保护

拓宽非遗保护的深度与广度

黑龙江省成立了由国家级专家和省级专家组成的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在非遗相关领域的学术团体和专家学者之间搭建学术平台,并把代表性传承人纳入其中,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理论支撑。通过深入研究论证,将一批历史文化价值高、生存状况濒危、传承困难的非遗项目优先列入4级名录体系,使60多个非遗濒危项目得到有效抢救,重新焕发了生命力。

近年来,多次举办赫哲族伊玛堪说唱、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达斡尔族乌钦等大型学术研讨会和论坛,就非遗管理机制、非遗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传承人保护、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非遗保护经验等方面进行学术研讨,以理论指导保护实践,促进了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201510月,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被国家非遗音乐类保护与研究中心确定为研究基地。与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中心达成合作意向,共同建立联合国“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赫哲族伊玛堪说唱保护成果专题网。黑龙江省首批命名9家单位为省级非遗研究基地,加强研究式保护的实施。

通过研究式保护的实施,取得了一批非遗保护成果。先后出版12部“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系列丛书”和一批学术专著。

实施生产性保护

增强非遗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力

黑龙江省坚持在保护核心技艺和核心价值的前提下,对非遗项目进行合理生产与开发,并重点扶持和指导。制定实施进入市场经营的优惠政策。常年组织各类生产性非遗项目免费培训。一批非遗项目与旅游文化、民族文化、文化产业等相融合,增强了自身造血机能,激发了传承活力,也增加了传承人群和从业者的收入。初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良好格局,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

通过生产性保护,哈尔滨红肠制作技艺、老汤精、渤海靺鞨绣、老泥窖酒、桦树皮画、鱼皮画等非遗项目形成在全国有影响的黑龙江地方品牌。方正剪纸、勃利黑陶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走向了世界,所在地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哈尔滨冰灯冰雕制作技艺经过多年的市场营销,成为著名的黑龙江冰雪文化品牌。佳木斯市实现了赫哲族鱼皮制作、鱼皮镂刻粘贴画、鱼骨工艺、山核桃工艺等系列保护性生产,鱼皮制作技艺项目从最初的几个手工作坊,发展成如今十几家颇具规模的企业。哈尔滨地区的手工艺、美术产品生产基地及产品集散地,黑河市、大兴安岭地区和饶河县的桦树皮制作生产基地等,为当地文化产业再添新枝,促进了相关产业发展。

在生产性保护的实践中,通过全国性非遗博览会、文化产业博览会、哈尔滨经贸洽谈会、黑河中俄文化大集及各种展销平台,全方位推广非遗产品,成功举办两届黑龙江省非遗博览会。

实施活态式保护

建立健全非遗有效传承机制

活态式保护关键是对非遗传承主体传承人的保护。黑龙江省为传承人创造有利环境,积极引导、鼓励代表性传承人收徒传艺,做好新老接替,不断壮大传承人队伍,激活非遗项目的良性传承,避免“人走歌息”和“人亡艺绝”。

对代表性传承人实行动态管理。落实目标责任,进行量化考核,对成绩突出的给予奖励。同时,给予传承人和学员一定的生活补贴。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还积极为代表性传承人提供平台,开展非遗的宣传、演示和交流等活动。

始终把传习所建设当作活态传承的重点,积极推进非遗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实现“两条腿走路”。

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深度发展,培育传承传播土壤。培养了一批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非遗保护人才。这些人已成为行业的生力军,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赫哲族传统服饰等非遗项目保护前景看好。

实施传播式保护

拓展非遗传承发展的新空间

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可以激发非遗传承活力,让非遗项目走向大众。为此,把报纸、电台、电视、网络等媒体和“文化遗产日”、重大节庆活动等,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联结的平台,通过展板巡览、散发传单、专题文艺演出,国家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现场技艺展示、名录项目专题片播放及表彰非遗保护先进工作者等方式,向社会大众普及非遗知识。

近年来,黑龙江省陆续建立起各类非遗专题博物馆、民俗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广泛开展非遗宣传与展示、展览活动,对重点项目长期宣传和展示。

黑龙江省还积极探索传播式保护的新途径,不断拓展非遗传承发展新空间。2014年,将赫哲族伊玛堪说唱和望奎皮影戏两个联合国非遗项目相结合,创作了伊玛堪皮影戏《西温莫日根》。2015年演出后反响强烈,受到各界广泛关注和好评,荣获金狮奖·第四届全国木偶皮影剧()目展演最佳剧目奖。文化部对此剧目充分肯定和支持,并确定在全国部分地区巡演。

实施整体性保护

全方位多层次进行非遗保护

黑龙江省不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化、制度化建设,提升整体保护意识,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保护体系。制定实施《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制度》、《黑龙江省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保护管理暂行规定》等规章制度,《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有望2016年出台。

黑龙江省不断优化非遗传承体系和传播方式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单项保护提升到与其依存的环境进行整体性保护。目前,已设立3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15年,还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会。

总而言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关系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是新时期文化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和创新性工作。要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讲话精神,进一步推动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作者系黑龙江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

 

 
版权所有 黑龙江省图书馆
电话:0451-53969096 EMAIL:hljgxgc@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