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黑龙江省文化信息网!          
  知青文化
   
        北大荒  
北大荒历史
发展阶段
艰苦奋斗
勇于开拓
顾全大局
无私奉献
     
 
首页 > 知青文化 > 北大荒 > 发展阶段      
 

艰苦创业阶段(1947-1956年)

这是北大荒农垦事业由开始创业到初具规模的10年。

党中央发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重要指示,开垦处女地的先锋们创建了宁安、 通北和赵光等第一批国营机械化农场。其中革命残废军人以惊人的毅力创建了伊拉哈、伏尔基河等一批荣军农场,有力地推动了北大荒农垦事业的发展。

人民解放军农建二师成建制移垦北大荒,以团为单位创建了二九○、二九一等一批农建二师农场并就地集体转业,开创了世界军垦史上调动整建制军队进行屯垦戌边的先河。

另外在王震将军的倡导下,铁道兵9个师的复转官兵开赴北大荒,创建了八五○、八五二等一批综合性半机械化的铁道兵农场并成立了铁道兵农垦局,为北大荒东部地区的开发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快速发展阶段(1957-1966年)

这是北大荒农垦事业由初具规模到快速发展的10年。

农业部召开第一次全国国营农场工作会议,讨论通过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发展国营农场的总体规划,对东北、西北和华南地区的大规模垦荒做出了战略部署。

中央军委发出了《关于动员十万干部转业复员参加生产建设的指示》。中共中央成都会议通过《关于发展军垦农场的意见》充分肯定了军垦农场在屯垦戌边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其间王震将军亲率10万复转官兵挺进北大荒,在三江平原上展开了规模宏大的垦荒战斗,创建了军川、名山、江滨和延军等一批国营农场。

10万复转官兵挺进北大荒的同时,一批大专院校毕业生和有经验的教师、医生、记者,以及在反右斗争中国家直属机关被错划的1500名“右派分子”相继来到北大荒,其中有著名诗人艾青,著名戏剧家吴祖光、李荒燕,著名作家和画家聂绀弩、丁玲、丁聪等人,这些拓荒者为北大荒开发建设做出了应有的特殊贡献。 

曲折前进阶段(1967-1978年)

    这是北大荒农垦事业在遭受严重挫折中奋力向前推进的12年。

    正当北大荒农垦事业蓬勃发展的时候,“文化大革命”这场长达10年之久的浩劫席卷全国。此阶段的发展遭受了严重挫折,劳动生产率大幅度下降,生产经营状况不断恶化,但北大荒人仍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坚韧不拔地把农垦事业推向了前进。

    1968年到1971年,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和哈尔滨等大中城市的知识青年,纷纷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相继开赴北大荒。

    中国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文革”中形成高潮,又在70年代末猝然结束。1970年─1985年:萌芽期 此一时期的特点是,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回顾和反思开始缓慢展开,但国内在真正意义上的研究仍处于冰冻状态。 19861994年:初潮期 在这一时期,伴随着“文革”研究的展开,“知青”研究开始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出现了第一批研究文章。在此期间,以“老三届热”为代表的“知青文化”现象持续升温,并有大量的以回忆录为主的文着出现,为后来广泛深入的“知青”研究创造了良好气氛,并积累了非常丰富的资料。19951----1999年:高潮期 以“文革”和“知青下乡”30周年为重要契机,在这一时期“知青”研究出现了高潮,呈全面展开之势,并取得了丰硕成果。知青的到来提高了垦区职工队伍的文化素质,为北大荒的开发建设增添了新生力量,特别是对农场生产技术改进和文教卫生事业发展,以及职工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起了重要作用。

经过一次创业的伟大实践,北大荒已变成名符其实的北大仓,人们千百年来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

    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终于建成了我国规模最大的国有农场群。形成了年提供150亿斤商品粮的生产能力,可以解决京、津、沪三个直辖市和解放军三军指战员一年的口粮,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

  垦区现有土地控制面积5.43万平方公里,是海南省的1.6倍。其中有耕地面积3123万亩。农业职均占有耕地100亩,是全国人均水平的16.25倍。垦区劳动生产率水平高,农业职均生产粮食3万公斤,相当于法国、意大利和英国的水平。 垦区现有人口158万人,下辖9个分局,104个农场,从业人员69.8万人, 城镇化人口的比率为48.5%。垦区资产总额已经达到500亿元,累计生产粮豆2765.9亿斤,向国家上交商品粮1896.5亿斤,同时提供了大量的肉、蛋、奶、糖等副食品和工业原料及产成品。

 

来源:http://www.htw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