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犹太人在哈尔滨 > 文化活动

 哈尔滨犹太人的文化活动

 

    犹太民族在其艰难曲折的漫长历史岁月里,经历过诸多磨难,九死一生,但仍能保持自己民族的特性和文化传统,并且人才辈出,精英遍布世界,为世界文明做出特殊的贡献。这与犹太民族重视教育和文化的传统是分不开的。

    ()哈尔滨犹太人的教育事业

    1907年,哈尔滨犹太小学创立,亦称哈尔滨市私立犹太优级学校;1909年,又开办了犹太侨民小学校,亦称哈尔滨市私立犹太国民学校,地址均在埠头区马街53(今道里东风街),校长是司鲁茨结尔。1918年,创办了哈尔滨犹太中学,地点在埠头区炮队街(今道里通江街),是哈尔滨惟一的犹太教会中学。1921年,犹太实业家斯季德尔斯基在原哈尔滨犹太教育的基础上捐资修建了“塔木德”经学院,主要开设与犹太教有关的课程,如希伯来语、《托拉》诵读、《圣经》选读、拉比犹太教等,同时也教授一些世俗课程。“塔木德”经学院的建立为扩大犹太教在中国的传播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犹太人在哈尔滨还建立了一些专门学校,如商业会计学校、钢琴声乐学校、音乐艺术学校、小提琴学校等,为犹太社区和哈尔滨市培养了一批商业、音乐专业人才。

    ()哈尔滨犹太民族图书馆

    犹太民族是一个爱书的民族。犹太民族的《圣经》不仅是犹太民族的骄傲,同时也是人类文明的源头之一。因此,犹太人把图书馆视为犹太民族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哈尔滨犹太民族图书馆是在1912年创办的,后来改名为犹太复国主义组织图书馆。1933年,与依玛尔达格图书馆合并,更名为哈尔滨犹太公共图书馆。该图书馆藏书15000卷,远至拉比文学、犹太圣诗,近有当代高雅文学、儿童读物,一年借阅图书为2000册,能满足各层次读者的需要,是当时东亚地区最古

老、规模最大的犹太图书馆。该图书馆不仅是哈尔滨犹太人读书的场所,而且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音乐会、图书馆纪念会、发布新书出版及其他重要消息、介绍犹太知名作家、举办诗歌朗诵会等。可以说,犹太民族图书馆是哈尔滨犹太人的文化中心之一。

    ()哈尔滨犹太人的报刊业

    犹太人在哈尔滨创办了众多的报刊,通过这些报刊,宣传介绍哈尔滨犹太人的政治观点、文化生活,使在哈尔滨的犹太人同外部犹太世界保持密切的联系。这些报刊有:俄文杂志《犹太言论》,俄文犹太杂志《我们的言论》,《哈尔滨犹太社区委员会通报》,《流亡与巴勒斯坦》,《“意马尔达格”:希伯来音乐文学和戏剧协会报告》,犹太青少年杂志《复国》、《青少年思想》、《格霍维尔》、《青年言论》、《号角》、《前进》、《旗帜》等,还有社会政治周报《远东报》、《西伯利亚--巴勒斯坦》杂志。1926114,《西伯利亚--巴勒斯坦》杂志改为《犹太生活》,26--30页,附有插图,发行量500份,为周刊。该刊一直由考夫曼主持到1942年底,曾一度十分有影响。在伪满“建国”前,哈尔滨有一份存在了15年的俄文日报《生活新

闻》,该报具有激进的民主主义特色,发行量2000--3000份,在犹太社会中被广泛阅读。该报虽非专门的犹太报纸,但由于不时地强调犹太社会主义的意义,从而使报纸成为当时当地和国内外犹太社会与政治形势的重要窗口。

    192929,英吉利--亚细亚电报通讯社创立,这是共产国际在哈尔滨设立的秘密新闻机构之一。社长是英国犹太人哈同·弗利特。当时,苏联塔斯社在中国东北不能公开发电讯稿,为此,苏联通过共产国际调进一些英、美等国人士到中国东北地区设立通讯社,为共产国际和苏联服务。当年中共北满特委公开发行的《哈尔滨新报》,绝大多数国内外新闻,都用“英亚社”的电讯稿。1936年,中东铁路被日伪收买时,“英亚社”结束了在哈尔滨的业务。

    192045,列姆比奇与犹太人考夫曼在哈尔滨市埠头区中国大街5号创办了哈尔滨柴拉出版社,出版《柴拉报》(又译《霞报》、《曙光报》)。该报是一份大众化日报,政治上倾向白俄,是哈尔滨私人出版社规模最大的一个。

    ()哈尔滨玛喀比的文体活动

    世界犹太青年组织玛喀比哈尔滨分支机构曾建立文体委员会,创办了刊物《玛喀比一页》,并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极大地活跃了哈尔滨犹太社区的文化生活。文化委员会领导文学小组、戏剧小组等开展活动,其主要领导人是T.考夫曼,B.格林别尔格等。他们举办各种晚会、纪念活动,如:纪念当代犹太诗人伊·纳·比亚利克文学晚会,举办犹太著名散文经典作家门·莫伊赫尔纪念晚会等。体育委员会是玛喀比体育工作的领导机构,夏季在体育场进行田径训练,冬季则进行花样体操、器械体操、乒乓球等训练,每年还举办全体犹太社区运动会等。《玛喀比一页》是《犹太生活》杂志的副刊,亦是哈尔滨犹太青年刊物,是玛喀比哈尔滨分支机构的一个文化创举。

    ()哈尔滨犹太人在音乐上的贡献

    哈尔滨素以“音乐城”的美名享誉国内外,这与犹太人在哈尔滨的音乐活动是分不开的。他们创办音乐学校、剧团、乐器商店,举办音乐会,为西洋音乐在哈尔滨的传播、生根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910--1922年,哈尔滨犹太人曾创办了“意马尔达格”希伯来音乐、文学和戏剧协会。该协会聚集了众多的犹太音乐人才,对哈尔滨音乐的影响十分巨大。在20年代,哈尔滨曾有格拉祖诺夫音乐学校,后又有特兰巴德贝露库、柯沙多玛依兹塔和林依特兰德音乐学校,这期间有许多犹太音乐名人在这些学校中任教,如:彼得堡音乐学院金质奖获得者FD.特拉赫腾伯格,柏林交响乐团副首席、二战期间为躲避德国纳粹的迫害来哈尔滨避难的赫尔穆特·斯特恩等。这些著名的犹太音乐家不仅在音乐学校中任教,培养了大批音乐人才,还参加各种演出。20年代,颇具规模的哈尔滨交响乐团成立后,FD.特拉赫腾伯格等一批犹太音乐家在团内担任重要角色。在当时该乐团可与上海工部局的交响乐团并驾齐驱,是全国最著名的两大交响乐团。犹太人在哈尔滨生活期间,曾有许多世界级犹太艺术家到哈尔滨演出,其中包括被誉  为“神弓”的小提琴演奏家海斐茨,有“埃尔曼音”之美称的埃尔曼等。1924年,音乐家特拉赫腾伯格的叔父格·纳·特拉赫腾伯格在哈尔滨开办了“康季莲娜”乐器店,经营各种管乐器、弦乐器、乐器配件、琴弦、乐谱、唱片等,为音乐教学和演出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是当时有影响的、最受欢迎的乐器商店。

    新中国成立后,这些犹太音乐家有的受聘于中央音乐团体,有的还同时从事音乐教育,为黑龙江省培养了大批音乐人才,如:著名作曲家汪云才,军艺的于音,中央乐团的杨木云,广州歌舞团的白村,沈阳音乐学院教授范胜宽、靳延平等。这些新中国的音乐骨干,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贡献,他们在音乐理论和演奏技法上都或多或少地得益于犹太音乐家们。

    ()哈尔滨最隆重的犹太宗教节——谊越节(帕斯哈)

    这是犹太教三大朝圣节之一,源于《圣经。出埃及记》。逾越节不仅是犹太人最古老的节日,也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节日期间,人们不吃面包,只吃无酵饼,以便不忘历史,缅怀祖先,倾诉苦难,是庆祝在上帝的恩泽下摆脱苦难、获得自由的日子。节日间最隆重的活动是举行逾越节家宴,席间食用有象征意义的各种食品,并通过诵读《哈加达》来讲述和回顾以色列人出埃及的历史。

    哈尔滨的犹太人同世界上其他地方的犹太人一样,将每年的居散月(公历4月前后)14日起的七天定为逾越节,俗称“帕斯哈”。哈尔滨的犹太宗教公会,把每年在犹太人的“帕斯哈”期间为犹太居民烤制并供应无酵饼当做公会的宗旨之一。同时,也把烤制的无酵饼供应给大连、牡丹江、齐齐哈尔和海拉尔的犹太人协会。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