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犹太人在哈尔滨 > 哈尔滨犹太人的由来

哈尔滨犹太人的由来

 

提起犹太人,人们自然会想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纳粹屠杀了600万犹太人,占世界犹太人的13,令人感到震惊与同情。

提起犹太人,人们也会想到马克思、弗洛伊德、爱因斯坦等那些伟人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

提起犹太人,人们还会想到:控制世界黄金市场和欧洲经济命脉长达200年之久的罗斯柴尔德家族,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红色资本家”哈默……等被誉为“世界第一商人”的犹太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犹太人对于我们今天的哈尔滨人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我们天天在电视中、在报纸上看到有关犹太人的活动;陌生的是犹太人距离我们哈尔滨人来说又很遥远……然而,笔者经过几年的调查、研究、走访,认为犹太人距离我们哈尔滨人来说并不遥远、陌生,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大量的犹太人就生活在哈尔滨,有的在这里出生,同样喝着松花江水而长大成才,现在遍布世界各地;有的死在这里,至今还长眠在哈尔滨这块黑土地上。这批犹太人在哈尔滨生活、工作、开发、建设,与哈尔滨人朝夕相处长达半个多世纪。现在的哈尔滨街头还留有一些当年犹太人的建筑遗址,这些遗迹为我们今天的哈尔滨人认识、了解犹太人提供了有力的历史佐证。

 那么,犹太人何年何月来到哈尔滨?到哈尔滨的第一位犹太人是谁?这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为研究哈尔滨犹太人历史,就要从这里开始。然而,这个问题如同犹太历史和文化中的许多谜一样,长期以来也是一个谜。要想揭开这一谜底,先来让我们了解一下犹太人的历史。

犹太人在公元元年前后1500余年的历史中(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后70),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关键时期:第一关键时期是摩西引领以色列人出埃及;所谓“巴比伦囚虏”构成第二个关键时期;到了公元70年,犹太人在进行反抗“希腊化”和罗马帝国的不断斗争中,不幸覆国灭亡,开始了“大疏散”,这便是犹太历史上的第三个关键时期。在“大疏散”过程中,一路是沿着多瑙河和莱茵河,最后抵达波兰与俄国,后来,被称为阿什肯那兹犹太人。另一路是随摩尔人于公元711年进入西班牙和葡萄牙,后来,被称为塞法迪姆犹太人。在“大疏散”的过程中,也有犹太人东移中华,然而,何年始来中国?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迄今尚未定  论。有周代说,汉代说,唐代说等等。

现在我们将重点研究一下,沿着多瑙河和莱茵河,最后抵达波兰与俄国的后来被称为阿什肯那兹的这部分犹太人。

犹太人何时进入哈尔滨?现有的各种资料表明,犹太人最早以移民身分进入哈尔滨的是那些原先在俄国西伯利亚和中俄边境从事各种商业活动的犹太商人。以色列中国问题研究者艾林·埃伯教授认为:“第一批犹太人来自西伯利亚,是那些从事有利可图的畜牧饲养业和乳品制造业的人。”可见,犹太人最早进入哈尔滨的时间可定为19世纪的90年代中叶。

俄国的远东部分在地理上与中国的黑龙江省相邻,黑龙江是中俄之间的一条界河,松花江与黑龙江相通,哈尔滨则处在松花江中游、松嫩平原东南部。在19世纪90年代,哈尔滨还是一个小渔村,但它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发展潜力巨大。当时,没有铁路,陆路又不发达,要想进入哈尔滨只能通过“水路”。

19世纪后半叶,俄国远东的军队和城市人口日益增多,粮食供不应求,沙俄主要靠低价收购中国东北北部的粮食来供应远东。而运入远东的中国东北农产品大约70%来自松花江沿岸地区。光绪十九年(1893)至光绪二十年,沙俄建造了一艘专用于中国松花江的轮船。随着经济活动的深入和松花江航运的开辟,1894年,伯力俄商鲍格达诺夫的轮船沿松花江深入,贩运商品,收购粮食。

1895年,俄国人组织考察队对松花江进行考查。1896年,俄商伊萨耶夫和德里金接替鲍格达诺夫到松花江沿岸进行经济活动。俄商德里金在铁路考察队出现之前,就在哈尔滨这个地方接受来自阿什河的牲畜,他们把哈尔滨作为经济立足点,在哈尔滨、阿什河和伯都讷(今吉林省扶余县)一带低价收购粮食、牲畜,高价出售俄国和美国的商品。他们的货物存放处就设在哈尔滨的松花江岸,在那里把粮食、牲畜装上自己的“劳动者”号轮船,运往俄国。德里金是最早居住在哈尔滨的俄籍犹太人。

    自从1894年犹太人德里金第一个踏上哈尔滨这块土地以来,特别是1898年中东铁路的开始修建,一批批犹太人迫于俄国的排犹政策逃离俄国,为改善生活环境及实现到远东处女地淘金的愿望,来到哈尔滨这个“满洲天堂”定居。当时的犹太人从满洲里过来,沿中东铁路线到达哈尔滨,最初来到哈尔滨的犹太人被称为“拓荒者”或“开路先锋”。

    1903年,哈尔滨犹太人创办了犹太人协会,后改为犹太宗教公会。同年建立了会堂。当时,犹太民族是个“没有祖国”的民族,因此,犹太教成为这个民族的惟一精神纽带。现存比较完整的于1907年在埠头区(今哈尔滨市道里区)炮队街44号兴建的会堂被称为犹太中心会堂,习惯上称犹太老会堂(今哈尔滨市道里区通江街58号,车辆厂招待所址)1921年,在埠头区斜纹街建成的犹太新会堂(今道里区经纬街162号,市公安局俱乐部址)。第一任拉比是沙凡尔·莱文,1913年后由亚伦·摩西·吉塞列夫担任。

    1917年十月革命后,哈尔滨犹太人迅速增加,至1919年哈尔滨犹太人增至1.5万人,人口最多时达两万余人,达到鼎盛时期。这一年,哈尔滨犹太人首次以选举的方式产生了社区委员会,亚伯拉罕·考夫曼当选为主席。社区的规模也达到历史最高点。学校、图书馆、医院、平民救济会、免费食堂等相继建立,使犹太文化、救济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一大批犹太商人活跃在以哈尔滨为中心的东北广大地区,从事木材、大豆、矿业、油料、毛皮等行业的商贸活动。他们或是投资办厂,或是从事进出口贸易。犹太人还开办自己的银行,积极从事金融和参与股票交易所的活动。当时的哈尔滨由此而成为远东犹太人聚居的中心。

                                 (原载2000217《黑龙江日报》)

 

 

作者简介